5G真的来了,你会换手机吗?
- 物联网
- 2023-02-04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加星标!
随着三大运营商逐步开展5G网络的规模试验工作,5G网络也即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正式商用。与普通用户的相对无感不同,众多垂直产业已经开始着手迎接5G可能给他们带来的深远变化了。
落地试验尽管北京并不是中国移动率先开展规模试验的五座城市之一,但因为种种因素,北京仍然成为中国移动乃至全国范围内在5G建设上最快的一座城市。“目前基站数量是全国最多的,”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邓伟向本刊透露道,“三环内已经全部覆盖了,希望能在9月实现五环里面全部覆盖。”
而在过去不久的5月17日,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与京港地铁公司联合宣布,北京地铁16号线从即日起实现了移动5G信号全线覆盖,这也让它成为全国首条5G信号全覆盖的地铁线路。
图 | 视觉中国
事实上,尽管5G的概念宣传已久,但实际的测试与建设工作是从去年年底才开始的。在三大通信运营商中,移动和电信都未将北京列入首批试验城市。作为国内三大运营商中的老大,移动在去年12月率先宣布要在杭州、上海、广州、苏州、武汉这5座城市开展规模试验;中国电信则在成都、雄安、深圳、上海、苏州、兰州等12个主要城市开展5G外场试验。
邓伟告诉本刊,对几个试验城市而言,其最主要的一项任务就是通过规模试验掌握5G技术和网络的规律,支撑5G商用网络规划、建设和运营,同时验证像大规模天线、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5G核心技术能力。以移动为例,他们在5座规模试验城市分别只建设了100台5G基站,在一个大约三四平方公里的小范围内对5G网络的基本性能进行测试。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邓伟正在和连接了5G网络的智能机器人对话。
而在北京这里,虽不在规模试验城市列表,也自行开展了建设规划相关的测试,并快速开展了应用示范试验。“北京是边试验、边建设,尤其建设方面走得很快”。这也让北京成为观察全国5G网络落地应用的最佳样本。
站在北京宣武门附近的移动研究院大楼里,邓伟告诉本刊,沿着西二环向北两公里直到位于金融街上的中国移动总部大楼,这条路一直都是北京的一条测试线路,附近一些高楼的楼顶都有5G的基站。“有时测试会将测试基站接入公网,这时只要你有5G手机就能体验5G,因为我们是不换卡不换号的。”
在实践中,针对5G进行全新的基础建设仍有一些困难,尤其是改造建设。例如已有的室外站需要做大量的电源、天面等改造,室内站(含隧道)改造比新建更加困难。据透露,北京地铁16号线背后10个站台、站厅和9个隧道站点的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仅用了两周时间。但在邓伟看来,正因为16号线是新建的一条地铁线路,所以更容易进行5G的建设,其他十几条老的线路改造起来可能更难,原因就在于5G相比之前几代移动通信网络,需要的线缆和管道都更多。“因为以前的地铁里只铺了一条线缆,这就意味着管道的空间就只有一条,现在要加两条的话,可能还得把之前的拆了。”邓伟对本刊说。
图 | 摄图网
相比建设,更主要的难题在于5G网络的测试和优化。“目前来看,初期网络和终端的性能还需要持续优化,还远达不到当前4G网络的质量。”邓伟说。从北京地铁16号线的体验来看,5G网络虽然在极限速度方面很有优势,但在信号的稳定性及覆盖度方面还有不足。一位获得了体验资格的媒体人就告诉本刊:“随着我双脚移动,5G信号包括测速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波动,我不得不像一个人体探测器一样不断来回走动,寻找5G信号质量最好的区域。”
“以4G的经验来看,我们当时从规模试验网络开始建,到网络和终端都比较稳定,差不多用了一年时间。我们预期5G会比4G快,但还需要一定时间,整个5G网络终端的匹配性及整体的一些性能都会相对比较成熟。”
多方消息都指向一个结论,那就是5G真正的商用时刻基本定在了今年下半年。今年3月,中国移动称已向工信部申请5G牌照。4月初,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将根据终端成熟情况,估计于今年适时发放5G牌照。”
“发了牌照之后一段时间,我们应该就会提供商用服务,”邓伟说,“大规模的建设主要还是在明年。”话音刚落,就在采访过后的那个周一,工信部在6月3号宣布,将于近期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
图 | 视觉中国
从目前来看,最大的难题还是在高昂的前期投入方面。从技术角度来讲,随着1G、2G、3G、4G的发展,使用的电磁波频率是越来越高的。频率越高,能使用的频率资源越丰富,能实现的传输速率也就越高。但物理学知识也告诉我们,频率越高,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就衰减越快,传播距离也就越近。所以从传播特性来看,要达到相同的覆盖面积,5G需要的基站数量就更多。
在4G时代,中国修建的4G基站就占到了全球的四分之三。而根据邓伟的估算,若发展顺利,5G基站未来的数量甚至有可能达到4G基站的两倍。这也意味着,在短时间内,几大运营商都将面临不小的投资压力。
商业模式的可能质变面对最晚明年年初就会正式商用的进程,像OPPO、vivo、华为、小米、努比亚等厂商在今年上半年均已推出支持5G网络的手机。但这些手机的定价基本都在万元以上,离普通用户还有不小的距离。连OPPO副总裁沈义人自己都说:“今年的5G手机仅适合尝鲜用户。”
另一个被反复提及的观点则是,相比之前的几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最大价值不在普通消费者身上,而在于产业应用。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吕廷杰就认为,从目前来看,尽管韩国和美国都宣布实现了5G正式商用,但去争这个“第一”没有太大的意义,5G还是要看商业模式和应用创新上是否能取得成功。
从改变社会的角度来看,5G的三大业务场景中,只有eMBB(增强移动宽带)主要针对现有4G网络进行速率上的升级,下载速率理论值将达到每秒10GB,是当前4G传输速度的100倍;而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和uRLLC(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均是5G技术与垂直行业应用的结合,能真正将连接从人扩展到万物互联。
mMTC代表单通信小区可以连接的物联网终端数量理论值将达到百万级别,是4G的10倍以上;uRLLC则意味着5G的理论延时可以缩减至1毫秒,是4G延时的几十分之一,基本达到准实时水平。而这两种场景均是以前没有过的。
有了5G网络,8K高清视频才有了落地商用的基础
“如果说3G是四车道,4G是四十车道,那5G就是四百车道。这意味着它的快不是快一点,而是从量变到质变,这就是我的观点。”最近在国内进行工业领域调研的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剑秋对本刊说道。他也认为,5G最主要的应用方向可能就是工业互联网。“从5G未来的稳定性、高速率和低时延这几方面来看,工业领域在每个方面都有大量的需求,所以这是为什么工业互联网是大家现在看得比较清楚,而且需求也比较强烈的一个方向。”
从工业的应用场景出发,相应的商业模式也即将发生变化。“传统1G到4G的网络,主要的目标受众是个人,即to C的应用。to C的应用它具有非常强的同质性,就是它推出一项业务,人人都用,你用流量我也用流量,你用短信我也用短信,只是谁用得多谁用得少的问题。”吕廷杰说道,“那么当5G到来,因为它是面向各个行业的应用,比如说物流业和金融业对通信的需求可能完全不同,不是说一套卖流量的商业模式能通用的时代了。”
针对这种不同的需求,“网络切片”技术也应运而生。吕廷杰向本刊解释说,网络切片技术是5G时代独有的重要技术,它就像马路上画的公交专用线,如果有客户为了保证高服务质量的需求,愿意多付费,运营商就可以给你切出一片专用的网络,保证你的网络通道不会拥堵。
工业互联网将会是5G重要的应用场景
而这些定制化服务的前提都是要有一个通用的技术标准。吕廷杰告诉本刊,三个场景中的前两个已经相继在去年通过了国际公认的技术标准,只有第三个“高可靠低时延”场景的国际标准还未出炉,而这个场景就是用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以及智能机器人控制等工业领域中的。“这个应用场景不能由基础电信运营商或者设备制造商关起门来做,必须把工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人叫来一起制定,因为它是一个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所以这个时间就拖长了。”
尽管面向工业领域的uRLLC标准还未制定,但在全民谈5G的风潮下,不少垂直行业已经闻风而动。“去年是我们去找垂直行业,去跟他们讲5G跟他们有什么关系;今年是他们找过来,问我们怎么样和5G融合。”邓伟说道。
据他透露,最近找他们的“矿井企业”比较多,这也让他这个通信专家了解了许多采矿行业的知识。在沟通中,他发现采矿行业会遇到很多危险场景,比如矿机的钻头遇到坚硬的石块后就转不动了,因为钻头很贵,一旦强行与石块硬碰硬就报废了,所以必须要人去判断。而现有的自动化检测技术无法满足要求,是因为3G或4G网络实现不了传输的需求,但如果在5G的网络条件下,就能满足这种远程作业的需求了。
邓伟给出的合作名单还挺长的,其中包括了南方电网及中央电视台等行业内的大型机构。比如南方电网希望5G网络能让他们对电网设备进行实时性极高的监控,中央电视台则希望5G网络的上行速率能帮他们替换掉几百万元一台的高清直播车。
“对中国移动而言,我们也觉得这是一个新的机会。”邓伟说道。从去年开始,由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原因,中国移动在用户数据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刚刚过去的4月甚至出现了4G用户量负增长的情况。“所以我们认为5G也是移动一次转型升级的机会,如果只做普通消费者的市场,我们每年可能就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如果能够服务一些新的行业客户,我们以后也许能做到每年20%的增长率。”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23期,实习生郜超对本文亦有贡献)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技术改变童年】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