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源新势力PingCAP裁员,国产数据库开始凉了?

作者 | 千山

审校 | 云昭

日前,数据库业内有则消息不胫而走:PingCAP开始裁员了。

前有人在脉脉上感慨“DB赛道真的卷呀”,后有某位同学在知乎上发出灵魂一问:“如何看待PingCAP裁员,是不是国产数据库没救了?”

8760a7997badfecc8d3947e38ddee985a3519d

图源:脉脉截图

568b55b6857ab9bb1f1497f88f32c91c3ae507

图源:知乎截图

对国产数据库稍有关注的朋友想必对PingCAP不会陌生。在新兴的国产数据库梯队中,TiDB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佼佼者,作为 PingCAP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的开源分布式数据库享有盛名。且不论事出何因,仅是PingCAP裁员这个事件本身就足以让人大跌眼镜。幸而从现有信息来看,对于被迫“毕业”的同学,PingCAP的补偿还比较优厚。

d9f3fed43771321a6866786866b91e3c1dc138

图源:知乎截图

这两年,在基础软件领域,“三驾马车”之一的数据库是无可争议的热门赛道。

之前,国内数据库市场被甲骨文、IBM和微软三座大山所笼罩,但随着大国博弈的复杂化加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迫在眉睫。

近年来国产数据库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一批国产数据库厂商成功IPO,开创了以后发优势为标志的国产数据库新叙事,很多人感慨国产数据库的春天到了。在这一节点PingCAP传出的裁员消息,犹如晴空下的一道惊雷,让人意外的同时又深觉诧异:这是个例还是先兆?国产数据库要变天了吗?

1、开源骄子:估值30亿美金

成立于2015年的PingCAP一直是国内开源数据库领域的尖子生。这家创业企业仅用5年时间就完成了2.7亿美元的D轮融资,迈入独角兽行列,也成为在国际舞台数得上号的中国开源新势力标志之一。

其主打产品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TiDB在 Github上开源,从beta 版本到2022年正式发布的6.0版本,始终围绕着为用户提供一栈式OLTP、 OLAP、HTAP解决方案的目标演进。

PingCAP的火有其硬实力做底,也有其推广策略的配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感受一下其高光表现。

流行度:根据墨天轮2022年国产数据库流行度排行榜,全年排行榜前三一直是TiDB、OceanBase、openGauss以及达梦四家交替出现。此前,TiDB在2021年甚至达成过连续霸榜12个月榜首的“战绩”。

融资规模:PingCAP最近一次融资可以追溯到2021年,这轮融资拿下了30亿美元的估值,堪称惊人。

开源生态:截止到2022年12月底,PingCAP在Github上的star数达到33.1k,高度活跃的开源社区成为了其坚实的护城河。有投资人直言,PingCAP的开源生态、开发者的口碑是短时间内无法超车的壁垒。

国际认可:2022年12月6日,国际权威研究机构Forrester发布了「Forrester Wave™: Translytical Data Platforms, Q4 2022」报告,PingCAP作为中国唯一入围的数据库厂商,首次参评即获评“卓越表现者(Strong Performers)”。

2、拐点袭来:骄阳下的暗影丛生

但阳光之下,皆有阴影。一切从去年开始初露端倪。

首先,全球经济下行。回顾2022年,在疫情、通胀、地缘政治不稳定等种种因素作用下,全球经济增速急剧放缓,衰退担忧日益升温。在此背景下,任何行业都不可避免卷入其中,互联网、科技行业出现了多年鲜见的裁员潮,数据库行业自然也不会例外。

再者,融资热潮已过。以Snowflake、Databricks为代表的大数据公司的成功让人看到了数据库赛道惊人的潜力。资本蜂拥而至,以期复刻超级独角兽的神话。但这一轮融资热在去年开始降温,就数据库创业公司本身来说,最初几年是很难盈利的,加之研发成本高,如果融资跟不上,光靠营收恐怕难以为继。

还有,赛道竞争激烈。且不说依然强势的甲骨文、IBM等国外厂商,仅就国内来说,随着信创的推广,国产替代化趋势加强,利好政策频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入这一赛道。截止至2023年2月,墨天轮收录的国产数据库就有259个。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海外厂商的先发优势依然明显;国内厂商中,相比创业公司,华为、阿里等巨头在与政府、国企等合作时也更占上风。

最后,国内市场增长有限。这一条也是最值得深究的。固然PingCAP有实力、有名号,但到底有多少国内用户愿意为其买单?现状可能不尽如人意。有个直观的对比,PingCAP从2019年开始走向海外市场,目前海外市场的营收已经超过国内营收。综合来看,多少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思。

3.积弊难消:银行的难言之隐

为什么PingCAP很难打开国内市场?首当其冲的原因在于“沉疴难愈”。

国产数据库埋头耕耘十多年,才逐渐在能源、电信、政企等行业走出一条路。但在金融领域,尤其是大型银行,却依然无法触及核心。2020年,全国人大代表檀结庆曾公开表示,全球数据库市场中前五大供应商甲骨文(Oracle)、IBM、微软等国际厂商占据了87.7%的市场,尤其在数据库最核心的金融交易业务中,中国2000多家银行的核心交易系统无一例外均采用Oracle或IBM的数据库。

“金融行业的核心基础产品目前还是进口产品。比如,银行体系的核心结算系统是IBM,就因为它稳定,在使用了三十多年后,谁都不敢轻易替换它。国产信创产品一般都是从边缘应用,从中小银行开始逐步试水、逐步替换。”某国产数据库企业的副总如是说。

多年来,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习惯了国外数据库那一套,如果搞迁移,不仅成本高,潜在风险更加让人难以承受。因此目前我们能看到的金融行业的国产化变革,更多集中在办公和业务系统层面,至于核心交易系统的数据库国产化仍然处在观望和犹疑中。

旧王积威日久,新王犹显稚嫩,要彻底解绑、改换日月远非一日之功。

像PingCAP这样的新兴数据库企业,大多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路线,以全面应用改造方案为主,这在面向新兴业务、面向增量市场时是极大的优势,但在切入存量市场时就要直面多重挑战。

对此,墨天轮在《2022 年中国数据库行业年度分析报告》中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重点指出了个中难点所在:

(1)提供的替换方案整体庞大,业务入侵性过高,应用修改量大,难以规模化替换;

(2)语法兼容性弱,体现在对被替换产品的语法、数据类型兼容性弱,需要大量人工介入;

(3)功能兼容性弱,体现在对被替换产品的内置函数、存储过程兼容性差,尤其是大部分分布式数据库产品将存储过程分布式化的能力,需要重构应用。

由此可见,金融业实质性的信创建设推进依然任重而道远。

​4、产品落地:实战才是硬道理

除了“沉疴难愈”外,如何将社区运营成功转变为客户落地的成功和付费意愿也是国产开源数据库厂商需要破解的难点堵点。

因为ToB的用户是极其现实而理性的。如果不是不可替代,为什么要替换原有产品?如果降本增效不显著,为什么要花钱买新的产品?如果能用开源版,为什么要用企业版?他们关心的不是你的技术有多先进,而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能不能用、好不好用。

但问题就在于,行业千差万别,唯有实战才能磨练技能。可是国产数据库产品很多还缺乏在大型核心业务场景中历练的机会,所以在这一点上依然缺乏说服力。

比如,如果没有在复杂的ERP系统中经受过各种复杂业务场景的考验,就无法发现CBO优化器在某些特殊场景中存在的执行计划缺陷;如果没有在高并发高负载的准实时系统中进行磨合,则无法发现数据库资源管理器可能存在的资源调度策略方面的缺陷。

PingCAP在海外市场的进击固然让人欣喜,但同样也需要考虑国内外用户的需求差异。如果无法在具体的行业场景中历练,那就很难提供更加适配、更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越缺乏核心业务场景的磨练,越难去说服行业用户买单;越想要提升用户的付费意愿,越需要具体应用场景的实战。值得庆幸的是,信创和数字化转型是两大不可逆趋势,随着国产数据库替代工作的不断深入,国产数据库产品必将迎来更多的核心业务实战机会,在实战中进化,终有在国外巨头多年积累下突出重围的一天。

5、写在最后:百亿市场的前路

据信通院预测,中国数据库市场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35%,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688亿元。面对这个百亿市场,我们需要认识到时机已至。

环境上,大国博弈激化,中美科技脱钩,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产化替代进程迫在眉睫。

政策上,《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发布,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数字中国建设,数据对于国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达到战略发展高度。可以预见,数据库行业获得的资源和支持会愈发明确。

需求上,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化转型深入,如何让数据资产转化为关键生产要素是每个企业都需要思辨的议题。具体而言,如何降低存储和计算成本,如何实时分析和处理数据,如何数据驱动决策,都是真实存在的痛点。

也许融资热潮过后,失去资本的加持,裁员对企业自身而言更可能是某种发展战略上的取舍。回归初心,国产化的大盘子还在,开源出海也是稳稳的幸福,调整节奏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积蓄力量也不失为一种更为务实的选择。

参考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059158​​

​​https://36kr.com/p/1713356036924932​​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0345523​​

《2022 年中国数据库行业年度分析报告》-墨天轮